解放军总医院郭伟团队创新开展我国首项下肢药物涂层球囊
前瞻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取得初步成果
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 许永乐
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(PAD)是老龄化社会极大的挑战,随着年龄的增长,PAD患病率明显增高。流行病学调查提示:70岁以上人群PAD发病率高达29%,是高致残、致命性疾病。由于高龄患者全身状况的复杂性,以球囊扩张血管成型(PTA)为代表的腔内治疗因其微创、快速、有效的特点已成为治疗症状性PAD的主要方式之一。下肢PTA技术成功率可高达95%以上,但术后效果却差强人意。再狭窄是影响术后远期效果的关键因素。文献报告的PTA术后6~12个月再狭窄率可高达40%~60%,随时间推移再狭窄率将会更高。因此,如何避免或降低PTA术后再狭窄成为该技术的关键,也是近年来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。
药物涂层球囊(Drug Coating Balloon,DCB)的出现为解决这个问题带来了曙光。2004年,临床研究结果显示DCB在冠心病的治疗中能显著降低PTA术后再狭窄率。2008年以来,一些关于DCB治疗欧美人群PAD的随机对照研究陆续发表,无论是THUNDER多中心临床研究 、IN.PACT多中心临床研究还是LEVANT Ⅰ多中心临床研究,结果均显示DCB较常规的PTA技术均具有明显降低晚期管腔狭窄的功效,提示DCB光明的应用前景。
历时5年,设计研发的国际上最新一代药物涂层球囊Orchid®。该球囊应用硬脂酸镁把紫杉醇结合到球囊上。为了验证这款新产品的临床效果,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郭伟教授团队联合国内10家中心,设计并完成了我国血管外科领域第一个前瞻、多中心、随机对照临床研究(AcoArt Ⅰ研究)。
AcoArt Ⅰ临床研究入组了自2013年4月至2014年6月期间的200例股膕动脉病变的受试者。按1:1比例,采取中央随机法,随机分为DCB治疗组(100例)和普通PTA治疗组(100例)。以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确认的晚期管腔丢失(late lumen loss LLL)为主要终点,6个月造影随访确认的最小管腔直径、再狭窄率、临床驱动的靶病变再次重建(TLR)、临床症状和ABI改善状况为次要终点。目的在于论证Orchid® DCB的安全性与有效性。
AcoArt Ⅰ临床研究中DCB组与PTA组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完全可比性。两组病例长度分别为(147.26±109.52)mm和(151.59±108.94)mm(P=0.78),均有52%以上的病变为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。有效性评估方面:6个月通过造影随访测量的晚期管腔丢失(LLL),DEB组为(0.05±0.73)mm,PTA组为(1.15±0.89)mm(P< 0.001);最小管腔直径(MLD),DCB组为(2.38 ±0.89)mm,PTA组为(1.16 ±0.96)(P<0.001);再狭窄率(≥50%),DEB组为22.5%,PTA组为70.8%(P<0.001)。在临床结果方面,DEB组的临床驱动靶病变血运重建(TLR)为6.1%,仅仅为对照组39.6%的1/6(P<0.001);DEB组的卢瑟福分级改善和ABI改善依次为78.6%和(0.35±0.24),均好于对照组的56.8%(P=0.0012)和(0.20±0.30)(P<0.001)。而安全性评估方面,两组在包括死亡、截肢在内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。
AcoArtⅠ研究不仅有令人鼓舞的术后6个月结果。与THUNDER 、FemPac、 Pacifier、LEVANTⅠ等国际著名研究相比,本研究的平均病变长度达14.7cm,是目前同类RCT研究中病变最长的临床试验。AcoArt I研究的初步结果显示Orchid®DCB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与有效性,将可能成为我国PAD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法。
(1)术前造影提示支架内再闭塞;(2) 应用Orchid DCB治疗术后造影 ;(3) 6个月造影随访支架内无再狭窄发生
(4)术前造影提示股膕闭塞
(5)应用Orchid DCB治疗术后造影
(6)6个月造影随访无再狭窄发生